AM 730 2021-06-18
「專科醫生」這個名詞,最近鬧得熱烘烘,因為政府有意引入海外醫生免試在港執業,計劃中有已經完成專科培訓的,也有很多非專科的醫生仍需在港接受專科培訓,才能獨立地去診症治療。
一名專科醫生的誕生,一般需要於醫學院畢業後,再接受6年或上的專科培訓,甚至多至10年也不足為奇。以外科專科為例, 受訓中的醫生,是需要在監督下參與一定宗數的手術,以確保質素,因此專科醫生的訓練是需要資源的,而這些資源是有限的。
若引入的全是專科醫生,相信爭議不會很大,因為真的是「幫到手」,也不會「爭資源」!
筆者十多年前在完成外科專科培訓後,為了要進一步深造血管手術,便遠赴英國一間知名的醫院觀摩,那時英國是承認香港醫科資歷的,當主管的教授得知我已完成專科培訓,便主動詢問我有否興趣當值,我本着學習的心態,便一口答應。此後的數個月,日間幫教授照顧病人,安排及輔助手術;晚間當值處理急症,遇上要做緊急手術的,才召喚顧問醫生回來。由於我當時住在醫院宿舍,並不介意在周末及假期當值,這樣便大大減輕他們受訓中醫生的工作量及當值次數,我更成為他們的「周末救星」,跟受訓醫生們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不會跟他們爭奪受訓的資源。
原來他們正在聘請一名「駐院專科醫生」(Residence Specialist),並且懸空多時,由於我已具備基本的外科知識及技術,完全符合職位需求,後來他們竟主動邀請我應徵,可惜當時我並沒有移民的打算!
在以手術為主的專科,若引入的是仍需培訓的非專科醫生,便應有相應的增加資源政策,否則在有限的資源下,手術數目不能夠增多,訓練出來的專科醫生數目並不會增加。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