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會被AI取代?

現時人工智能(AI)可說是無處不在,上至太空科技,下至學生寫論文,AI都牽涉其中。科技巨頭Bill Gates甚至曾在訪問中預言,人類很多工種將會被AI取代,醫生是其中一種。 大家乘搭巴士、港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一般也不會太在意司機是誰,反正不會跟司機有甚麼交流,只要能安全到達目的地便可以。因此車輛由人類或AI駕駛,其實分別不大,故此司機會被AI取代,這個是有可能的。 但想像一下,肚痛去看醫生時,給你檢查的是機械人;甚至需要動手術時,把性命交託的程序,也是由AI一手包辦!這個你可以接受嗎? 這不是單純科技的問題,而是牽涉到複雜的倫理、責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信任及同理心等人類獨有的特質。這是AI無法複製的。 其實現時AI於醫療領域,已經有很大的參與。尤其是於影像診斷如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等方面表現出色,能夠幫助醫生分析影像,令診斷更準確。 其他如藥物研發、病歷分析等,這些都牽涉大量數據,AI可篩選出有用的訊息,並預測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供醫生參考。 AI亦有協助手術前分析影像,規劃出最安全的手術方案,甚至以手術機械人進行更精確的手術操作。 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預計AI在醫療領域,將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助手,但要完全取代醫生,筆者覺得在可見的將來,仍是不太可能。 我亦不相信Bill Gates生病時,會選擇AI而不去看人類醫生。

我的靜脈是否曲張?

am730 2024-10-25 Amy是健身發燒友,每天都花數小時作體能訓練,一點多餘脂肪也沒有,但最近留意到自己的小腿及手臂的血管愈來愈粗壯,下肢的青筋甚至有彎彎曲曲的情況。除了影響外觀,小腿亦經常覺得腫脹不適,她擔心自己患有靜脈曲張,便找醫生詢問。血管外科醫生以超聲波幫她檢查,發現下肢靜脈有血液倒流情況,由於她已有不適,屬第三階段的靜脈曲張;而手臂的靜脈並無不妥,只是運動多了,血管變粗,是正常現象。 血液經過靜脈從身體各處回流到心臟,而下肢靜脈內有很多單向的瓣膜,以防止血液向下倒流。如靜脈瓣膜失去功能,血液便會隨着地心吸力積聚在下肢,令靜脈內的壓力增加,使血管壁不斷擴張,形成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引致的血液倒流更會加重其他健康靜脈的負荷,令更多靜脈變得曲張,造成惡性循環。而破壞了的靜脈瓣膜是不能自行修復的,因此靜脈曲張一旦發生,病情便不會消失。上肢與心臟接近水平,因此手部的血液要回流心臟便容易得多,甚少會有血液倒流情況出現,故此靜脈曲張一般不會在手部出現。 即使經常做運動,上肢血液流量增加,靜脈血管只會變粗,只要沒有倒流,靜脈不會變得彎彎曲曲。加上Amy身材窈窕,沒有多餘脂肪把靜脈遮蓋,粗壯的靜脈便更明顯,但仍屬正常。第三階段的腿部靜脈曲張可考慮接受微創手術,把倒流的血管封閉及清除,以根治血液倒流情況。 雖然Amy很想一併把手臂的粗壯靜脈也同時清除,以改善外觀,但醫生絕不建議。因為這些血管在醫學上是極為有用的,萬一日後病人需要注射藥物、輸血、打點滴等醫療程序,缺乏了手部的靜脈,醫療程序便變得很困難。 作者為血管外科專科醫生

血管健康|靜脈曲張治療模式多元化及早護理助減潰瘍風險

hket.com 2024-09-23 根據文獻統計,每十名成年人中便有一名患有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其中女性因受荷爾蒙及懷孕等因素影響,患此症風險高於男性兩倍。若市民發現腳部出現彎曲及突出的血管,並有腫脹及疼痛感覺,或於活動後感到下肢沉重等,應多加留意,了解是否靜脈曲張的徵兆。有血管外科專科醫生指出,早期的靜脈曲張主要影響外觀,但發展到後期更可危害健康,市民不應掉以輕心。 腿現彎曲血管勿忽視 血液經過靜脈從身體各處回流到心臟,而下肢靜脈內有很多單向的瓣膜,以防止血液倒流。如靜脈瓣膜失去功能,血液便會倒流並積聚在下肢,令靜脈內的壓力增加,使血管壁不斷擴張,形成「靜脈曲張」;曲張的靜脈引致的血液倒流更會加重其他健康靜脈的負荷,令更多靜脈變得曲張,造成惡性循環。此外,由於破壞了的靜脈瓣膜不能自行修復,因此靜脈曲張一旦發生,病情便不會消失。 血管外科專科謝卓華醫生指出,靜脈曲張在臨床上可按嚴重程度分為6級。第一級是蜘蛛網狀靜脈,患者的皮膚下會出現像蜘蛛網般的微細血管,這個情況非常普遍,但不會影響健康,主要是造成外觀上的困擾。第二級是腿部出現凸起彎曲的靜脈血管,患者並無不適症狀。第三級是患者的腳踝位置出現浮腫、疼痛、抽筋等症狀。第四級是足踝的皮膚變深色,甚至硬化及痕癢。當病情惡化達至第五及六級時,足踝開始出現難以癒合的細小傷口及濕疹,而最嚴重的第六級,傷口變得越來越大,形成慢性潰瘍,並會反覆發炎及感染,長期不癒。 謝醫生補充,如傷口長年未能癒合,更可出現細胞病變並形成皮膚癌,屆時甚至有截肢風險。 微創手術助加快康復 而四至六級為後期病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經過超聲波檢查後,若果情況適合,醫生會首選考慮微創手術,比起傳統開刀手術,微創手術的傷口及創傷較小,有助加快康復。進行微創手術時,醫生利用導管進入有血液倒流的靜脈源頭,並使用激光或射頻熱力,永久性把血管封閉;或使用醫療用的膠水,把血管粘合封閉。病情不太嚴重的患者,可於日間手術中心進行局部麻醉手術,完成後1小時便可回家。而較嚴重的病情,或需要在醫院進行手術。 如曲張的靜脈血管太粗或患者病情太嚴重,便需要進行傳統開刀手術,醫生會從患者的股腹溝切開創口,把曲張的血管結紮及抽取,康復的時間及痛楚相對較多。 配合日常護理延緩惡化 第一至三級為輕微至中等病情,未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建議以保守治療紓緩症狀。患者於休息時把腿放平,有助血液回流到心臟;如需要長期站立或坐下的患者,應間中以小碎步活動雙腳,或穿著壓力襪,都有助促進血液循環。除此之外,患者亦可配合使用含有MPS(Mucopolysaccharide Polysulfate)及肝磷脂(Heparin)成分的藥膏,有助紓緩腳部痛楚、抽筋、腫脹疲勞等不適症狀。 預防勝於治療,長期站立的人士,如零售業、飲食業等;雙腳長期困在狹窄空間及缺乏活動的人,如司機;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以及長者、肥胖人士等,都屬靜脈曲張的高危患者,需多加注意。 謝卓華醫生提醒,靜脈曲張的治療有不同方案,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麻醉後會變蠢?

AM 730 2024-04-26 麻醉後會變蠢嗎? 經常都有病人問這問題。筆者雖然不是麻醉科醫生,但作為外科醫生,替病人動手術是日常工作,手術前總要跟病人講解手術細節,怎樣麻醉便是其中一項必須要解釋的。 醫學上麻醉的歷史,其實只有短短百多年,麻醉跟外科手術,是息息相關的,基本上是在麻醉的技術成熟了之後,才有外科手術的發展。可以說,麻醉是外科手術之母,因此我們外科醫生的訓練,麻醉的知識是必修的。 一些簡單的外科手術,例如皮膚腫瘤切除,只須在手術範圍注射麻醉藥水,就能令傷口的痛感消失,病人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手術;這種局部麻醉 (Local Anaesthesia),便可以由外科醫生一手包辦。但較為複雜的手術,例如腹腔內的手術,病人需要在完全昏迷及肌肉放鬆的情況下才能接受手術,就連呼吸也需要完全倚賴氣喉及呼吸機,這種全身麻醉 (General Anaesthesia),便需要由麻醉科醫生去進行,我們外科醫生就專注手術。 作者爲血管外科專科醫生

洗腎

AM 730 2023-12-01 患有糖尿病的C先生, 多年來被醫生告知腎臟功能每況愈下, 直到最近 腎科醫生建議他需要”洗腎”,否則將會越來越水腫,體內的電解質及尿酸, 亦將無法維持正常度數,會嚴重影響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險。除了決定是否洗腎,他也需要選擇”洗肚”或”洗血”。 究竟什麼是”洗腎”? 腎臟的正常功能,是把身體內多餘的水份、電解質及毒素, 經過尿液排出體外。 若果腎臟的功能差至不能完成以上工作,毒素及水份便會積聚體內, 從而影響身體其他機能的運作, 病人基本上是不能活下去的。 坊間俗稱的”洗腎”, 就是以人工的方法,去完成腎臟的功能,把毒素及水份排出以維持生命。 除非病人可以接受腎臟移植手術,換一個新的腎去維持功能,否則洗腎就是病人延續生命的唯一方法! ”洗腎” 的正確學名是”腎透析治療”(Renal Dialysis), 又稱為血液淨化, 是當腎臟無法正常運作時, 用透析原理, 過濾血液中不能排走的水份及毒素。 ”洗腎” 有分作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兩種, 亦即是俗稱的”洗血”和”洗肚”。 「洗血」是用洗腎機從病人身體中抽出血液,再將血液引導至 俗稱”人工腎” 的血液透析機上,過濾掉血液中不能排走的毒素 及水份,再把血液輸送回體內。 至於「洗肚」, 是利用腹腔內一層包覆器官的薄膜,上面有著大量的微絲血管; 當腹腔注滿透析液, 腹膜就可代替腎臟,將身體多餘的廢物和水份從血液經腹膜排至透析液, 再把透析液從腹腔放出體外。 洗腎是屬於腎科的範疇, 一般會由腎科醫生處理。但”洗血”的病人需要使用一條特別的血管出入血液, 這條生命線的處理,便是血管外科醫生的工作! 下次再談談這條生命線!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血液透析 (洗血)

AM 730 2023-12-01 之前解釋過”洗腎”的原理,這是末期腎衰竭病人延續生命的方案。”洗腎” 有分作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兩種, 亦即是俗稱的”洗血”和”洗肚”。這兩種方法各有其利弊, 洗肚相對簡單, 但需要每日進行,較為困身,但牽涉資源較少; 洗血不需每天進行, 可每星期兩至三次, 每次三至5小時, 但需要有洗血機配合, 並需要在事前接受手術製造一個出入血位。 從時間而言,洗血相對沒有每天都要洗肚那麼困身,較適合年紀輕及在職人士, 但所需的資源較多。 香港的公共醫療政策, 從社會資源的宏觀角度, 是以洗肚為先。 很多其他地方, 資源充裕的, 則會以洗血為先。 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醫療政策,沒有對錯。 洗血是用洗腎機從病人身體中抽出血液淨化,再把血液輸送回體內, 這過程需要病人身體有一個出入血位。 因此病人須在開始洗血治療前接受一個手術,製造可供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這個血管通道, 可以說是洗血病人的”生命線”! 若情況理想,最耐用的生命線, 是在前臂找一條粗壯的表淺靜脈血管, 連接到動脈血管, 血液便會直接從動脈流到靜脈, 兩三個月後,這條表淺靜脈,便會形成一條血液流量極大的漏管(Arteriovenous Fistula),供洗血時插針取血及回血用。 若沒有理想的表淺靜脈, 也可用人造血管(Arteriovenous Graft), 但耐用性當然不及自身血管。 手術的成功關鍵,是病人要有理想的血管工供使用,但在香港很多時病人已經因為之前入院打針吊鹽水等因素令靜脈血管萎縮,使手術變得困難。 若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或找不到合適血管, 也可用「洗血喉」(Tunneled Cuffed Hemodialysis Catheter)。 喉管會從患者的頸靜脈伸延到中央靜脈內,成為與洗血機之間的通道。 洗血喉可即時使用,不過感染, 及引致中央血管收窄風險較高。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醫生工潮

AM 730 2023-12-01 最近的醫療新聞,最矚目的當然是南韓醫生罷工事件。事緣南韓政府計劃大幅提高醫學生數目,以增加醫生人手,但現職的醫生覺得待遇差及資源分配不均,纔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大家僵持不下,各不讓步,引致現時的工潮。我不太瞭解南韓的社會狀況,誰對誰錯未敢妄下定論,但肯定的是市民是大輸家。 印象中,香港未有發生過醫生大型罷工事件;但醫生跟政府在資源問題上的爭拗,則時有發生。南韓的醫生工潮,是因政府希望增加醫生人手而引發;相反地,筆者在香港所親身經歷的「工潮」,是政府要「減少」聘用醫生的數目而引致的! 事發在1992年6月,爲數二百多名見習醫生,在差不多完成一年的見習訓練後,正準備成爲一名正式醫生,繼續受聘在公立醫院服務的時候,政府竟然因爲資源不足,拒絕聘請所有見習醫生。當時所有數據都顯示,香港醫生與人口的比例,是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的地方,公立醫院的病牀及門診服務非常不足,醫生超時工作嚴重。明明應該是增加人手纔是,但政府一句「冇錢」,就把提供足夠的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這個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筆者正正是當時的見習醫生,結果我們需要在伊利沙伯醫院召開記者招待會,指出政府政策上的荒謬!往後的幾十年,政府都是不斷在醫生人手這個問題上追追趕趕,長期以「慳」爲原則。到了今天,政府醫生離職率創出新高,面對著香港人口老化又長壽,政府意識到醫生人手不足這個問題的嚴重,現在藥石亂投,多管齊下,既增加醫學生名額、也增聘非本地培訓醫生、並容許醫療券在大灣區的醫院使用。今天的果,正是幾十年來醫療政策的因種下的! 作者爲血管外科專科醫生

Scroll to Top